湖南祁阳市羊角塘镇四院村家乐农机专业合作社里,刚收完庄稼的农民们又忙碌起来。“俗话说,斤粮斤草,如今秸秆也成了香饽饽!”合作社负责人邓根智每天安排2名机手和20多个村民收储秸秆。原来,今年市里建的秸秆收储示范中心落户这里,收储的秸秆一部分当作饲料卖给养殖户,其余供给有机肥生产厂和电厂,每吨收购价可达600—800元。
不只是四院村,越来越多的农村探索秸秆、粪污就地消纳和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实现了变废为宝。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有可为。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产生各类秸秆近9亿吨、畜禽粪污约38亿吨,消耗数百万吨农膜等生产资料。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种方式再利用,不仅能促进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有助于延长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重效益。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7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5%,农膜回收率达80%。
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的主旋律。当前,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需要补上渠道、技术等短板,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综合利用效率。
畅通利用渠道。农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需要专业化回收、统一运输、规范化标准化作业,这些单靠一家一户的农民难以做到,需要政策扶持引导专业合作社、企业等服务主体参与。一些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和废旧地膜回收网点,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构建稳定的市场运营管理模式,促进废弃物就地就近利用,这样的方式值得借鉴。
强化技术支撑。农业废弃物能否顺利实现资源化,与它的附加值高不高、处理技术是否成熟等因素密切相关。有的农民反映,田间的地膜老化破碎,回收难度大;有的地方缺乏适用机械,地膜回收成本高。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农用薄膜全链条监管,鼓励研发推广回收技术与机械,推广可降解地膜产品。促进各类农业废弃物物尽其用,一方面要加大源头管理,另一方面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广更多实用和绿色利用模式。
因地制宜促进资源化利用。拿秸秆来说,各地农村在实践中探索出多元模式,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逐年提高。东北黑土区推广秸秆全量还田,形成了一种有益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根据区位优势和生产基础,重点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基料化种菇和饲料化养畜,促进物尽其用。在山东郯城县,一家家草编合作社将晾干处理后的稻草、玉米茎秆编织成各类工艺品,每年外销100多万件(套),带动上万农户增收。
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前景广阔。期待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田畴更绿,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