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双碳背景下秸秆高值化利用先进技术成果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原司长任树本、原农业部中国农村杂志社党委书记兼社长李文学、安徽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等出席本次发布会。
发布会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主办,安徽丰原集团协办,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农业农村与生态专业委员会承办,本次会议还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农村部农膜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双碳专项基金等有关单位的支持。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致辞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指出,大力发展秸秆高值化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要抓住双碳目标所带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特别应重点关注生物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通过生物基替代化石基材料,能从根本上实现本质减排和固碳,这是绿色低碳产业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本次成果发布会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变废为宝实现高值化利用的领先技术进行主题交流,为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的新路径和减少白色污染的代塑新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原司长任树本主旨演讲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原司长任树本在主旨演讲中强调,秸秆的原料化利用是农业生态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实现秸秆高值化利用的重要保证。将源源不断的秸秆资源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可有效实现工农复合型产业,拓展农业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特别是在双碳背景下,以秸秆为原料的生产过程对于提升企业的碳汇价值,为下游生物基制品改善碳足迹数值,实现产品减碳甚至实现产品碳中和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
安徽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发布秸秆高值化利用先进技术成果及创新模式
安徽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在成果发布环节指出,丰原集团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成功研发了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生产秸秆混合糖联产黄腐酸高效有机肥技术,使用混合糖为原料,利用特殊驯化的菌种、生物发酵技术、提取纯化技术、合成聚合技术、精馏技术等加工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使用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转化,变石油煤炭的“黑金经济"为生物质原料的“绿金经济”,以工业的方式推动农业发展。此外,联产的黄腐酸高效有机肥可以全部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有机质、有利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黑土地保护,减少使用化学肥料,大幅减少碳排放,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未来利用毎年产生的8-9亿吨秸秆,以分布式乡镇糖厂的模式,在乡镇建立混合糖和有机肥加工厂,以年产3万吨混合糖联产4.5万吨黄腐酸高效有机肥为模块建设,为美好乡村、美好乡镇、农民增收、农民就业创造条件,变废为宝,找回农业生产的另一半。
原农业部中国农村杂志社党委书记兼社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文学讲话
此外,原农业部中国农村杂志社党委书记兼社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文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发所研究员姚宗路,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丛宏斌,农业农村部农膜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家磊等专家从政策、技术、产业发展和地膜等产品应用方面作了主旨演讲,并提出产业发展意见和建议。
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总结讲话
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迫切需要加强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等农林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捡回另一半农业,而理念创新是捡回另一半农业的根本前提。农业农村是绿色能源的大产业大基地,农业是生物质能的最大生产基地,生物质能有其他能源不可比拟的优势。每一棵农作物都是一台绿色能源生产机器,农业生物质能具备绿色、低碳、可持续利用等优势和特点。发挥农业农村生物质资源优势,就地取材、就地建厂、就地转化、就地利用,既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有利于减轻建大厂的投资压力;既有利于解决综合利用农业生物质资源,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既有利于发展农村能源新产业新业态,又有利于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李边卓主持会议
本次发布会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李边卓主持,以北京主会场+外地分会场线上视频参会的方式举行,安徽省蚌埠市副市长潘君齐,安徽省固镇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王敬,河南省兰考县正县级干部房会斌,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原区委书记梁德文,以及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四川雄飞集团、黑龙江伊春森工集团等有关单位在各地分会场线上参加了发布会。
会议现场
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在座谈交流时表示,当前,我国农业资源高度消耗的经营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种养业绿色生产和低碳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和迫切要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发展秸秆高值利用技术,构建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乡村产业格局,形成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产业布局与生产生活条件相协调,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