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试先行 厦门“碳”寻绿色发展新动能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3-09-11 10:15 浏览量:1527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书写好这张“绿色答卷”,福建省厦门市始终坚持先行先试,勇于示范引领,在建设低碳标准体系,规范低碳试点示范创建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把厦门生态美的“长板”拉得更长,让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2023年7月,生态环境部公布低碳城市试点进展评估结果,厦门市获评优良。近日,又一项“含绿量”荣誉,见证着厦门市在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低碳城市方面的努力——生态环境部公布2022年绿色低碳系列典型征集活动入选名单,厦门市“坚持高质量发展,打造象屿零碳综合保税区”成功入选。

近年来,厦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布局,积极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创建工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低碳试点体系。

今天,让我们一同探寻,“藏”在荣誉背后的绿色低碳密码。

密码1:建设低碳标准体系 规范低碳试点示范创建

时针回拨至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要求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鼓励探索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景区等试点示范。

“《意见》发布之初,全省乃至全国还未建成统一的指标体系,低碳试点示范建设面临无标准可依的困境。”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规范低碳试点示范建设,厦门积极探索,正式启动低碳试点示范标准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和指导创建工作。

一系列关于绿色低碳的创新探索不断取得成果——2021年,厦门在全省率先发布《厦门市低碳社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等4项低碳验收技术规范,填补了全市乃至全省低碳示范区建设评价体系的空白,对各地低碳示范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及相关标准体系创建起到了借鉴作用。紧接着,2022年,厦门再次发布《厦门市零碳景区试点示范工程验收技术规范(试行)》,对低碳景区、近零碳景区验收技术规范进一步补充,使得全市景区的低碳创建体系更加完整统一。

2023年,厦门进一步组织开展《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 工业园区》等三项地方标准的编制和修订工作。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对于各示范区从能源、环保、资源、建设、管理等方面设置低碳建设指标体系起到重要引导作用。其鼓励低碳试点示范工程在创建过程中,以指标体系为导向,进行项目筛选、优化、提升,确保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并取得成效。

密码2:科学分类推进 深挖绿色降碳潜力

如何持续深挖绿色降碳潜力?厦门着眼于建立低碳试点体系、探索各领域碳中和,科学分类推进,全方位撬动绿色发展动能。

一组亮眼数据,足见成效——2021年,厦门先后开展了后溪工业组团、官任社区、市植物园等20个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景区试点创建工作。2022年,厦门进一步梳理开展25个低碳试点示范工程创建、新创鼓浪屿低碳岛等10个工程,提星集美后溪工业组团等14个工程,实施厦门马拉松等大型活动碳中和试点。

在此基础上,低碳试点体系创建工作再次推进——2023年,厦门开展ABB工业中心等24个低碳试点示范工作创建。其中,东坪山近零碳排放试点示范工程在2021年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成功创建成东坪山零碳景区;鼓浪屿完成二星级近零碳景区创建,成为福建省首个实现近零碳排放景区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象屿综合保税区打造全国首个实现零碳排放的综合保税区,入选2022年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成绩来源于坚持不懈的奋斗。近年来,厦门逐年印发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计划,按照新创、提星、巩固三个层次,指导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工程,积极构建多层次低碳试点体系,夯实低碳行动基础。

与此同时,厦门积极探索各领域碳中和,减少碳排放。2017年,金砖厦门会晤通过在下潭尾项目以种植红树林的方式实现碳中和,这在金砖厦门会晤史上尚属首次。2021年,厦门湖里区行政中心成为全省第一家通过碳中和的区级行政中心,金鸡、百花电影节实现电影节历史上的首次碳中和。2022年,厦门马拉松赛实现厦门马拉松历史上首次碳中和,全国低碳日厦门主场活动实现厦门主场活动首次碳中和。2023年,厦门马拉松通过与蚂蚁森林合作的方式实现碳中和,累计带动百万人次捐献碳汇,而全国低碳日厦门主场活动则完全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实现活动碳中和。

各项创建工作的开展,不仅带动绿色办公、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等环保新风尚,也让节约集约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典型案例

1.象屿综保区——探索绿色低碳园区建设“厦门路径”

仓库屋顶会发电、绿色装备不加油、智慧赋能提质效……走进象屿零碳综合保税区,随处可见绿色低碳发展的踪影。

近年来,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以下简称自贸委)积极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政策创新和实践,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会同湖里区支持厦门港务物流有限公司将象屿综合保税区打造成为零碳智慧综保区,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方位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理念,精准化核算规划碳中和目标设定和实践路径,以智慧化管理实现能源绿色化转型、物流低碳化发展、运营数字化转型。

同时,自贸委大力推进园区企业绿色化转型,充分利用闲置的仓库顶面空间,持续引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电站等减排项目,持续优化园区用能结构,降低碳排放。

截至目前,象屿综保区园区内,7座仓库铺设光伏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全年发电量将达873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750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8713吨,二氧化硫减排1.4吨,二氧化氮减排约1.6吨,碳粉尘减排279千克,能源总消耗下降约20%,实现园区内部碳排放与碳吸收自我平衡。

同时,为解决园区光伏发电量与园区用电负荷存在时间差异问题,通过配置100kW/500kWH的储能电站以及即将建成的3.5兆瓦储能电站,实现园区用电的“调峰填谷”,真正实现了园区内绿色电能源的自给自足,打造国内领先的“能源自平衡零碳园区”。

2022年9月30日,经中国船级社认证,象屿综合保税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实现了碳中和。今年2月,工信部、住建部等五部门将象屿综保区光伏项目列入全国第三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

2.士兰明镓——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今年全国低碳日,厦门低碳日主场活动主会场设置于一家企业——厦门士兰明镓化合物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士兰明镓)。为什么会选择这里?

原来,士兰明镓在厦门市率先试点减污降碳长效机制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相关经验入选生态环境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

2022年,在海沧区生态环境局的帮扶及指导下,士兰明镓先后参与完成了厦门海沧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园低碳工业园区提星升档、海沧区工业企业减污降碳长效机制试点创建工作。

在减污降碳创建活动过程中,士兰明镓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减污降碳工作小组,明确架构和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制,将减污降碳目标细化到各个用能系统,并考核落实到部门主要负责人。通过建立减污降碳管理制度体系,参考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方式运行,严格实施各项碳排放管理制度,协同推进温室气体与污染物的减排。

士兰明镓深入挖掘重点产污、耗能项目,从水、余热再利用等方面 ,梳理出多项重点改善工程。比如,在制纯水过程将过程产生的RO水,进行回收改造,应用于公司绿化冲厕、MAU加湿器、尾气处理器等用水设备,减少自来水的使用;设备余热回收利用,对RTO处理系统增加蓄热板并转化为设备脱附过程中所需求热量;利用冰机、空压机大型设备的余热回收,应用于MAU湿度控制系统等减少电量的使用;对氨气废气系统回收改造、减少氨尾气的排放,并将所产生的9%浓度氨水提供至脱硫脱硝企业进行废物再利用;通过一系列项目改善,实现减少废水排放量21.5万t/年,减少氨气排放量188.33t/年,减少自来水使用量24.8万t/年、减少碳排放量4208t/年。

3.海润码头——全电管理,智慧赋能

在厦门港海润码头,绿色低碳、智能化管理的成果随处可见。

厦门港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2022年末,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七、世界第十四。厦门港以海润码头为试点,系统融入低碳理念,精准核算碳中和目标,规划实现路径,全面推进绿色智慧港口建设,在福建省内率先完成码头全电化建设、作业自动化发展、管理智慧化转型,持续完善提升港口节能环保管理能力。

海润码头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全电化为抓手、以全智能化升级为核心,有序推进绿色智慧港口建设。海润码头是国内率先使用电动堆高机、电动拖车设备、实现传统码头全电动化改造的码头,是福建省内率先使用电池转场技术、电动通勤车的码头,率先实现传统码头全流程智能化改造。

2015年,海润码头启动全电化改造,率先完成全部龙门吊“油改电”并投入运行,领先完成3MW高压岸电建设,成为福建省首个启用船舶岸电系统的码头,并逐步完成码头场内堆高机、内运拖车和港区通勤车全面电动化和所有龙门吊电池转场改造。

2020年,海润码头率先启动国内首个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流程智能化改造,树立港口绿色智慧港口建设新标杆,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项目被列为交通运输部智慧港口重点工程,为传统集装箱码头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厦门方案”。

海润码头在节能降碳增效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综合单箱能耗下降36.5%,单位碳排放下降76%,获得“2022年中国港口每标箱消耗电力和燃油最低前10名集装箱码头”、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绿色港口”及中国港口协会四星级“中国绿色港口”称号,是首家获得中国港口协会四星级“智慧港口”称号的码头。

低碳城市建设硕果累累

近年来,厦门市不断加强创新引领,打造绿色低碳“厦门样板”。除了建成我国首个实现零碳排放的综合保税区、入选2022年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的象屿综保区外,还有不少绿色低碳亮点,低碳城市建设硕果累累。

1.思明区

建成福建省首个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作为厦门岛内核心区,思明区立足区情实际,探索具有思明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已完成鼓浪屿近零碳景区、东坪山片区零碳景区及前埔东、双莲池低碳社区等低碳试点创建和评估验收。其中,思明区东坪山片区试点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区域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步趋近于零。2020年9月25日,东坪山片区建成全省首个近零碳排放示范区,2021年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2.湖里区

建成全市首个三星级低碳园区

湖里区扎实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低碳试点体系,选取盛德东南新能源电动汽车生态园作为第一批低碳试点项目,大力推进试点创建工作。2021年11月,盛德东南新能源电动汽车生态园低碳园区通过专家组验收,成为全市首个二星级低碳园区。园区持续提升改造,2023年5月,通过专家验收评审,建成全市首个三星级低碳园区。

3.海沧区

低碳创建多点开花

海沧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聚焦工业领域低碳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碳中和示范工程建设等,低碳社区、景区、码头、工业园创建多点开花。先后创建7个低碳试点创建工程,两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企业产品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022年,海沧区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同比下降10.28%。

4.集美区

率先开展低碳工业区创建

集美区在福建省内率先开展低碳工业区创建,全力打造全省领先、全市最大的高标准星级低碳工业园区——后溪工业组团低碳工业园区,该园区成功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5.同安区

设立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

同安区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不仅设立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开辟出一条碳汇致富新路径,还积极推动低碳理念的普及和居民低碳生活实践,着力打造低碳社区;积极探索 “近零碳”景区建设,打造出首个“二星级”近零碳景区——莲花森林公园小坪景区;推进企业减污降碳、降本增效,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

6.翔安区

创建全方位低碳试点示范体系

翔安区积挖掘低碳示范试点发展潜力,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建设经验。以联合开发新模式带动低碳社区试点建设,以节能减排为切入创建低碳工业园区,以低碳布局规划实现近零碳景区创建,现已完成大帽山二星级低碳社区、马塘村一星级低碳社区创建,下潭尾南部二星级低碳工业园区创建和寨仔尾里二星级近零碳景区创建。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