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北场村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看到,我省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链主”企业——山西金宇科林科技有限公司的煤矸石高岭土新材料智能化生产线项目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满载着大型设备的运输车一辆接着一辆驶入。世界最大的单条年产60万吨煤系高岭土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智能化生产线将全面建成投产。
山西金宇科林科技有限公司深耕超细煅烧高岭土领域10多年,从国内首家利用煤矸石生产高岭土新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成为年产50万吨超细高岭土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年来,该公司不断加大研发费用投入和科学技术应用,随着新材料智能化生产线建设项目的投产运行,年生产煅烧高岭土能力将突破110万吨,销售收入可达20亿元,将成为全国煅烧高岭土行业的最大生产基地。
当前,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正在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兴动能之一。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6%。
在盂县西烟镇山西鑫磊循环经济产业园里,山西欧贝姆大理石纳米新型材料综合利用项目生产基地的生产车间内,优质精品彩砂生产线、超细粉体加工生产线、干混搅拌加工生产线等一期工程建设已全部完工,生产设备正常运行。大理石边角料、脱硫石膏、粉煤灰等一些固体废物,通过一系列专业的技术手段和加工处理,最终“变废为宝”成为新型绿色建材。
据了解,盂县每年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煤矸石、冶炼废渣、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固体废弃物近500万吨。如今,这些曾无人问津的“废渣渣”,已成为工业市场上的“香饽饽”。目前,盂县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矸石、粉煤灰、废金属、废催化剂等废弃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的产业矩阵,实现了固废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让固废变原料,原料变产品。2023年,盂县固废综合利用企业实现产值27.89亿元,年利用固废总量达490万吨,基本实现“点废成金”。
作为工信部确定的首批全国12个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之一,朔州市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作为转型的重要抓手,走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新产品”的绿色发展新路径。示范基地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群的跨越式发展,逐渐形成了连片集中、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多元化的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雏形。固废综合利用水平、产业规模、技术创新研发等方面在全国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创造出在全国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基地建设新模式。目前,朔州市共有固废综合利用企业近百家,初步形成了以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制材、粉煤灰综合利用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等四大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在山西晋坤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煤矸石变成了工业资源——
涂料、橡胶帽、纺织染料、电缆绝缘外皮以及化妆品,在该公司的煤矸石高值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里,记者看到,这些产品都有煤矸石的身影。据了解,该公司通过“黑色煤矸、绿色加工、循环发展”的自主创新研发和产品升级模式,年消纳煤矸石10万吨,将煤矸石磨矿、制浆、分级,进入煅烧回转窑进行高温加热,使煤矸石晶体受热产生物理变化,结构重新排列,从而研发生产出催化剂、颜料、填料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塑料、橡胶、航天、电线电缆、涂料、油墨、食品添加剂、化妆品、杀虫剂等领域中的填充剂和延展剂,最终实现煤矸石“变废为宝”。
在垣曲经济技术开发区,我省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链核”企业——山西翌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理(中条山集团)30万吨铜冶炼弃渣及工业固(危)废综合利用项目一期的两条生产线于今年年初全部投产达效,每年可消化处置铜冶炼弃渣30万吨、工业固(危)废15万吨,做到废渣、废气“零排放”。
在该公司熔炼车间,记者看到由含铜、镍及贵金属物料预处理而成的“料砖”投入生产线后,提炼出冰镍、冰铜、镍铜合金等有价金属,其剩余尾渣再经其他工序制成新型建材产品,有效实现了铜冶炼弃渣及工业固(危)废“吃干榨尽”“点石成金”和全资源化利用。
近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西省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废弃物精细管理、有效回收、高效利用,推动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取得积极进展。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尾矿等工业固废年利用量达2亿吨以上,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3%以上,新增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废钢铁、废铜、废铝、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主要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1900万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达到1100亿元。
蓄力迸发,未来可期。如今的山西,深入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踩准“低碳”“高质量”节拍,全力助推“无废山西”建设。(王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