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生态产品价值“难变现”?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8-29 15:37 浏览量:3816

闽西有一片好山水,三明。前几天,2024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这里举行。与会者围坐,热议“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绿色三明谈这个话题,恰到好处。

三明有个常口村。2021年春天,全国首张林业碳票——编号“0000001”,在常口村发放。这个村的3197亩生态公益林,折算成了12723吨的碳减排量,卖出14万元,村民人均分到150元。钱不多,但意义深远。“好空气可以卖钱”从此成为现实。

一地的林业碳票,要进入更大范围市场,难度在于各地标准不通,互不认、难交易。三明与上海携手,打通制度瓶颈,让三明林业碳票进入上海碳市场。去年秋天,第六届进博会主办方购买了三明林业碳票1万吨,用以抵销博览会产生的碳排放。

三明有两张票——林票,林业碳票。三明做了几件让广大林农“很有感”的事——创新林权登记管理机制,让林农切实感受到林权是自己的;创新林地规模经营机制,让林农感受到搞林业可以赚钱;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让采伐由“林农自己说了算”;创新国有林场差异化绩效薪酬机制,帮林农提升技术、提高经营效益;创新林业融资机制,帮林农解决“钱从哪里来”。

林农的感受被尊重,林农是改革受益者,也是参与者。

三明的空气里,改革创新的“味道”很浓。这里的沙县小吃遍及大江南北,这里的医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都在全国领先。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三明考察调研,看的正是这三样。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为了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让绿水青山的市场价值能算得出来、能交易、能变现,让提供生态产品的地区和提供农产品、工业产品、服务产品的地区一样,一步步走向现代化。

三年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今年5月,延庆、承德、大兴安岭、湖州、黄山等地,成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让绿水青山“变个现”的故事,正在各地生动书写:

——浙江丽水,探索将生态产品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当地银行以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为基础,生态产品使用权、未来收益及环境权益为抵(质)押,发放“GEP贷”。

——北京延庆,已连续9年开展GEP核算,给生态资源贴上“价格标签”,并与生态补偿挂钩。

——陕西商洛,挖掘秦岭腹地的气候生态资源,成立生态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小木耳大产业”等生态产品与区域品牌,在生态系统“永续化”、绿水青山“可量化”、生态资源“金融化”等方面持续攻坚。

给绿水青山“变个现”没那么容易,改革难度很大。坚持问题导向,正是破题之道。近年来,实践中凸显出“四个难”——“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怎么办?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的调查监测机制、价值评价机制、经营开发机制、保护补偿机制、价值实现保障机制、价值实现推进机制上,做改革文章。

六个机制,前两个是前提与基础,中间两个是路径与方法,最后两个是保障与落实。

在两万多字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里,“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这句话虽只有12个字,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任务。正在推进的生动实践,给我们四点启示——

理念一变天地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思想之源。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也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理念突破了,可忙的新事太多太多。

机制变革最有张力。让绿水青山能变现,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格外重要。制度性的安排,才能给生态保护者以稳定预期,给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铺就有效通道。

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生态产品变现,是个世界级难题。大江南北,新的突破此起彼伏,既不约而同,也各有特色。从答卷里,能看到规律性,也看到多样性。

风物长宜放眼量。呵护绿水青山,本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让绿水青山能够“有价变现”,归根结底,是为了让生态环境保护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让你我身边的绿水青山,成为永续的“无价之宝”。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杨禹)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