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2025-02-21 11:38 浏览量:123

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定不移主攻工业。深入推进‘富矿精开’”。贵州是矿产资源大省,富集的矿产资源是突出的比较优势,“富矿精开”是一种矿产经济发展的方式,也是优化能矿资源开发利用思维方式的改变,更是擦亮贵州矿产资源名片的重要举措。本报约请专家聚焦“富矿精开”,为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胜势建言献策。

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中共贵州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明确,推进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建设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贵州煤炭保有资源量居全国第五位,素有“江南煤海”之称,在推进“富矿精开”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需统筹能源安全保供和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发展,加快推进煤炭开发、生产、储运和使用全产业链的清洁高效利用,助推贵州煤炭资源实现“富矿精开”。

推进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煤炭矿区总体规划是煤矿项目开发的基础和依据,应坚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规模生产、综合利用的原则,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科学确定矿井规模,实现煤炭资源集约化和规模化开发。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将“建成投产煤矿20处,调度原煤产量1.8亿吨”。目前,生产煤矿中设计产能90万吨/年以上的大型煤矿数量占比约21%。应持续推进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严格控制煤矿规模、技术装备、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煤矿项目准入要求,积极引导“小、弱、散”煤矿淘汰退出,通过新建规模煤矿、技改扩能、整合周边煤矿及零散资源等方式,形成规模化煤炭开发格局。加快推进露天煤矿建设,充分发挥露天煤矿在“建设大型煤炭储配基地”中的弹性生产优势,注重露天煤矿开采与生态修复一体化协同发展,不断培育和释放煤炭优质产能。

构建煤炭绿色智能化生产体系。坚持煤矿开采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无煤柱开采、煤与瓦斯共采、充填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不断提高煤炭回采率、资源化利用率和安全生产水平。例如,黔西市高坡煤矿采空区煤矸石充填项目已完成200吨煤矸石注浆回填中试,初步验证低瓦斯矿井煤矸石采空区回填可行性。重视煤矿机械化和智能化采掘普及,积极探索急倾斜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提高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效率。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煤炭开采业,优化煤矿智能化采掘和煤矿安全风险智能化监测预警平台,推动煤炭产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发展。煤炭洗选是提升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和煤炭工业产值的重要手段,应加快煤矿洗选配套设施建设布局,通过新建、改扩建煤矿配套建设选煤厂,在煤矿集中矿区配套建设群矿选煤厂,全面提高原煤入选和入洗率。此外,煤矸石堆放场容量不足已严重制约煤矿企业发展,应积极探索新型建材、采空区回填、塌陷区治理及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多元化处置利用途径,不断提升煤矸石处置利用水平,持续推动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煤矸石填沟造地建设。同时,坚持矿井水源头保护、分类处理和综合利用,推广矿井水处理关键技术应用,积极将处理达标的矿井水用于生产、生活。

提升煤炭储运清洁化管理水平。转变煤炭运输方式,聚焦“电动贵州”应用场景示范,积极推动煤矿企业、火电企业、煤矿运输企业等重点领域新能源电动重卡应用,推进煤炭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加强煤炭储装运卸封闭式管理,推进煤矿储煤场所建设标准化、运输装卸无尘化,降低煤炭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同时,积极搭建煤炭交易、物流大数据平台,完善煤炭集运、中转联运、储配等基础设施,增强煤炭物流和公共服务功能。

强化煤炭多元化综合利用效能。贵州煤炭以无烟煤、焦煤等为主,并主要应用于发电、钢铁、化工等领域。应全面摸清煤炭品类,推进煤炭分质分级利用,因地制宜实施电煤保供政策,提高电煤供应质量标准,改造升级现役煤电机组,逐步淘汰落后煤电机组,降低煤电企业等重点领域能耗。鼓励煤炭向多元化、高值化发展,在低热值煤资源化利用、磷煤化工一体化、煤制清洁燃料、煤焦化一体化等方面开展产业化项目建设,不断提高煤炭及其伴生资源附加值。探索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展,积极在煤炭矿区推广光伏、风能、种植业、畜牧业等多场景应用模式。重视后采矿阶段关停废弃矿山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废弃矿山地面和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文旅产业、山地特色农业、井下储油储气(储酒)、抽水蓄能发电、固碳等创新模式,不断延伸“富矿精开”产业链。

加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支持力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和支持政策。应重视关键技术攻关,积极依托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开展煤炭绿色智能化开采、煤炭高值化利用、煤矿瓦斯综合利用、煤矸石处置利用等研究,合力破解制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难题。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实施路径,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加快形成“富矿精开”战略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贵州经验。

(王俊、张林,贵州大学矿业学院)

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作为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作为全方位扩大内需的主抓手。这是贵州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举。而“富矿精开”战略的提出,更为深度挖掘优势资源,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重要指引。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针对产业内核心企业及中小企业的新型融资模式,以链上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信用能力为担保,以整体供应链信用为依托,能有效解决链上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帮助煤炭企业对冲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为煤炭企业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推动煤炭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破解融资难题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产业竞争力

提供资金支持。供应链金融基于真实贸易背景,通过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质押融资、预付款融资等模式,为煤炭企业开辟新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可以为煤炭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融资解决方案,支持其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提高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安全隐患。同时,供应链金融还可以促进煤炭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

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借助供应链金融平台,核心企业可实时掌握上下游生产进度、库存状况,优化供应链管理,合理安排生产配送;上下游企业能根据核心企业需求调整经营策略,提高产业链响应速度和协同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助力产业升级。金融机构可以为煤炭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其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支持煤炭企业开展清洁能源项目、煤炭深加工项目等,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煤炭企业引入智能化开采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搭建产业票据融资平台,建立供应链融资体系

引入上海票据交易所业务。依托上海票据交易所搭建煤炭产业票据融资平台,煤炭生产企业采购设备时可开具供应链票据,供应商资金紧张时可贴现融资。同时,鼓励票据流转与融资创新,下游企业可背书转让票据支付货款或质押融资,探索开展票据资产证券化业务,拓宽融资渠道。

融合供应链票据平台的业务,建立供应链融资体系。大型煤炭企业作为核心企业,根据交易情况向供应商开具供应链票据,供应商可按需拆分、流转和融资。例如,煤炭企业采购零部件时开具供应链票据,供应商急需资金时可拆分票据向金融机构贴现融资。此外,借助融资平台不仅能够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也能让核心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供应商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金融机构通过平台大数据更准确评估企业信用状况,降低融资风险。

推动供应链金融在煤炭产业发展的建议

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重视供应链金融在“富矿精开”战略中的应用和推广,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财政补贴资金,对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和煤炭企业实施奖励,多措并举降低融资成本,鼓励企业创新。同时,完善监管体系,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加强风险监测防控,制定统一业务标准规范,保障金融科技应用中的数据安全和权益,确保供应链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加强金融创新与合作。鼓励金融机构结合贵州煤炭产业特点创新产品和服务,开展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支持煤炭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项目。强化银企合作,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煤炭企业积极配合风险评估和监管,提高信用水平,共同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

强化人才培养与技术支撑。加强供应链金融相关专业建设,开设煤炭产业供应链金融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应用,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和服务效率,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煤炭供应链信息不可篡改和可追溯,利用人工智能评估和预警企业信用风险。复制推广成功经验。在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先行先试,积累供应链金融赋能煤炭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