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助推生态农业发展

来源:中国农业网 2017-12-18 14:26 浏览量:3410

12月8日,漳州市被农业部等八部委授予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称号。上榜的40个省、市、县(区)中,漳州凭借全国第四、全省位列第一的成绩,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以整市域创建的设区市。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漳州走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子。

走进“农业智慧”的升级版

在漳州绿州果蔬公司的自动化育苗大棚里,高科技的应用展现出一幅绿色现代农场的发展图景:集环境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对不同的农业生产对象实施精准化操作;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就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的管理软件实现对远方大棚的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来自马来西亚的专家正和技术人员探讨世界先进的“逆境”育苗技术要点。

“依靠先进信息技术和高端人才,我们打造‘智慧农业’升级版。”绿州公司负责人介绍道。目前公司有智能温控大棚90亩,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蔬菜不但亩产翻倍,而且种植时间也更加灵活,打破了蔬菜种植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制约。

高新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也带来了农业产业的“倍乘”效应。走进漳浦赤土乡,占地2000多亩、全省最大的农业光伏综合开发项目十分抢眼。漳浦年日照平均为2215小时,日照充足。立足这天然优势,农业光伏项目以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为前提,在大棚内种植蔬果、花卉、药材等高效益经济作物,养殖七彩山鸡、非洲雁、南岭孔雀等名优禽类,棚顶铺设光伏组件进行太阳能发电。今年初以来,大棚的发电量达到7200多万千瓦时。

这可不是1+1的简单叠加,光伏农业大棚比普通蔬菜大棚整整高出1米,一方面可利用农地直接低成本发电;另一方面,光伏大棚使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红光和红外光能进入大棚,减少植物病虫害。大棚内,还可以实现多层次栽培,并利用所发的电能完善照明、通风等功能。向立体空间要效益,一亩大棚的产值增长了四倍,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他们准备开发以农业为主的休闲旅游,形成横跨一产、二产、三产的产业布局。

发展生态农业

在长泰县,素一农牧有限公司正颠覆着人们对养殖业的传统印象。庄园般的养殖场,红色的管理用房、白色的鸡舍建筑,和谐地镶嵌在花园坡地中,让鸡生活在美丽的花园里,把养鸡场建成景区。

“别看现在这么干净,以前不少养鸡场直接在场地上晒粪,遇到下雨天,地上都是粪水。”素一公司的负责人杨文福说,多亏了政府,让大家转变方式养鸡。现在,养殖场通过发酵罐让鸡粪有机肥的肥率充分发挥出来,并将有机肥、沼气、养鸡场、蔬菜果树基地等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了牧场废弃物零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因为“鸡粪里有金子”,所以,杨文福和客户谈生意时,会很自然地在茶几上摆弄自己的“鸡粪”。意外的是,他的无心之举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看来,这种有机肥确实很环保。双方痛快地签下了合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风景,也是极具竞争力的‘卖点’。”杨文福说,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及养鸡场,未来可以打造成集休闲观光农业、生态采摘、大小动物互动体验、农产品产销及网络购物于一体的产业化旅游综合体。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粗放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市场,必须从内生力出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于是,漳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现代农业发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试验区、畜牧业发展等一批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逐步完善……无论是在顶层设计上,还是在行动落实上,漳州农业处处体现“绿色”印记。

以畜牧业原产地为基础,漳州正大力推进畜牧业功能拓展和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构建起“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农业生态循环体系。

获取“可持续”的幸福感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增加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在平和山格镇,“90后”小伙陈贺敏锐地抓住了这一要点。自从接管父亲的柚子园后,他逐步突破传统转向有机生态绿色的种植模式。

去年11月份,他投入10多万元在园区开发出一套果园智能管理体系,实施“一个蜜柚的科学养成计划”。“智能管理系统全程记录柚子的种植过程,比如有没有放农药、施哪种化肥、施肥的过程和效果如何。我们再把这些数据反馈给农业专家,根据他们的指导和建议,再生成精准的蜜柚生产管理计划。”

“质量,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陈贺告诉我们,根据专家建议,他们不再漫无目的地施肥,而是有针对性地使用生物肥。生产方式更绿,产品更优,有机蜜柚走出了国门,远销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2017年,陈贺的蜜柚销售收益比去年提升了整整一倍。在漳州,许多新一代农人正像陈贺一样抓“质”求变,漳州农业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此外,“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等新业态不断涌出,农业的性质和功能正在发生转变,从原来单纯生产农产品,转为生产风景、教育和生活。

到过芗城区闽南故事文化园的人,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这块生猪养殖区划成禁养区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融合山林观光、休闲户外拓展、农家特色餐饮和闽南文化探寻为一体的具有闽南风情的绿色生态文化园。一波波乡村旅游浪潮,让城里人多了一个精神家园,让农民成为闯荡市场的主体。更重要的是,城里人吃了玩了住了,还直接从田头带走了农产品,给农民带来了额外收入。

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老百姓腰包更鼓了。闽南故事文化园员工李春娇喜不自禁:“除了上班外,我还在家里种植百香果。两样收入加起来,比城里人还高。过去农民羡慕城里的日子,现在城里人反倒喜欢来农村旅游。因为环境更生态了,农产品品质提高了。”

从“一二三产融合”到“生态循环”,从“绿色发展”到“美丽乡村”,“生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如今的漳州正化成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收获感。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