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羊产业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前所未见的严峻挑战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整个肉羊产业进入重新洗牌的大格局。”近日,“肉羊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现场观摩会在甘肃省永昌县举行,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杨博辉说,建立健全我国肉羊产业发展的产业、生产及经营体系,解决整个行业凸显的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国际竞争力差等重大瓶颈问题刻不容缓。
我国肉羊产业发展经历了2014~2016年低谷期后,到2018年全面恢复到良好发展态势,整个肉羊产业进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的大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项目团队立足于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发力肉羊绿色循环发展。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副所长张继瑜介绍,自2015年以来,项目团队先后在甘肃省肃南县牧区、甘肃省永昌县农区、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农牧交错区创新集成了“农区、牧区、农牧交错区肉羊增产提质增效技术模式、生产模式、组织管理模式和推广应用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精神、经验、机制和模式,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永昌,肉羊产业发展的缩影
永昌县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养羊业具有传统的发展优势。永昌县县长张政能介绍,至2017年,全县规模养羊户11799户,羊存栏79.5万只,出栏82.5万只。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李金祥说,永昌县是我国肉羊农区优势区和甘肃省百万肉羊大县,全县肉羊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已形成了现代肉羊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但是,“永昌县的肉羊产业和全国一样,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比较严峻,与肉羊产业绿色发展的主题仍有一定差距,‘卡脖子’瓶颈问题和重大技术需求越来越明显”。因此,选择永昌县作为项目示范基地,是“牢牢牵住了破解永昌县肉羊产业面临的‘卡脖子’瓶颈问题和重大技术需求的牛鼻子。这是一种责任与多赢的举措”。李金祥认为这对全国肉羊产业绿色发展而言具有典型意义。
李金祥说,当前我国肉羊产业存在不少挑战:肉羊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及经营体系三大支撑体系尚未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化肉羊新品种缺乏,核心种源主要依赖进口,杂交配套组合不完善;化肥农药减施种植优质牧草技术创新乏力,饲料营养技术体系创新徘徊不前,肉羊遗传潜力发挥不足;生产环境和工艺技术落后,养殖舒适环境控制工艺、饲养设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和设备研发薄弱,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研究与应用水平低;养殖缺乏“肉羊福利保健”和“饲料端与养殖端限抗替抗禁抗”的健康理念,养殖管理水平低;肉羊屠宰加工、产品开发、检测方法、产品质量评价、溯源及相关标准和技术体系建设等严重滞后。
杨博辉介绍,该项目针对上述挑战设计了绿色发展技术集成工程,由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农科院院属10个研究所,13个创新团队,地方科研院所、政府及技术推广单位等共65人,遴选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成熟先进技术,构建易操作、可复制的综合技术模式,形成完善的生产技术体系,为区域羊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为政府部门战略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解决我国肉羊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提供可借鉴的区域性经验。”杨博辉说。
树立可推广典型范例
李金祥认为,近年来,我国肉羊产业一直向注重“数量、效益、质量、生态”并举的全球养羊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命题方向集结。因此,肉羊绿色发展技术集成创新的主题表现在:肉羊新品种培育不断凸显分子精准化育种和生态差异化,杂交优势利用趋向配套化;肉羊营养和饲养技术不断精准化,生产水平和饲料资源利用效率快速提高;化肥农药减施种植牧草、限抗替抗禁抗养殖和肉羊福利保健关注度渐盛,绿色循环养殖设施和生产工艺技术发展迅猛;养殖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得到高度重视;延长产业链,贯通产业断链,绿色循环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科技强、企业强、产业强。
杨博辉介绍,项目团队创建了永昌县“种草—肉羊—沼气—有机肥—种草”肉羊绿色循环发展技术模式。这一模式重点创新集成了优质燕麦化肥农药减施栽培丰产技术和混播放牧牧草培植技术,肉羊高效杂交利用技术,精准营养、饲养及直线育肥技术,重要疫病防控、减抗养殖及中兽药保健调理技术,羊肉分级分割、冰温保鲜、综合鉴别、质量安全全程追溯、风险监测及预警技术,羊粪混合尾菜、秸秆发酵生产沼气和固液态有机肥工艺等技术。
目前,规模养殖场羊粪的利用率达到74%,大型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100%,肉羊养殖综合效益提高了20%,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非常显著。
“我认为这是永昌县肉羊产业发展走出的颠覆性的一步,不仅为全面提升永昌县肉羊产业竞争力增添了巨大活力,而且为永昌县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建设和脱贫攻坚做出了榜样,更为全国肉羊绿色循环发展提供了易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范例。”李金祥说。
在项目示范基地之一甘肃天钦牧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钦公司)看到,依托中国农科院的技术支持,该公司大力发展优质湖羊新品系杂交改良项目。天钦公司总经理李生煜介绍,他们采取人工授精繁育技术,已达到肉羊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要求”。
其中,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所研究员储明星带领团队研发的微卫星预测杂交优势技术成果就被运用到了天钦公司的生产过程中。
储明星介绍,该技术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了9个绵羊群体间的遗传距离,针对甘肃饲养量最大的湖羊母羊,预测出杂交优势组合的优先顺序是杜泊×湖羊、萨福克×湖羊、陶赛特×湖羊。“可为当地绵羊的杂交改良提供参考依据。后期可结合配合力测定考察杂交后代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情况来验证杂交优势大小。”
目前天钦公司存栏优质基础母羊2000只,肉羊育肥3000只,预计年繁育种羊5000只,出栏肉羊9200只,实现销售利润 200万元。
全面推广必须依靠国家投入
瞄准永昌县羊和高原夏菜两大支柱产业,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生公司)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优质牧草和农副秸秆及尾菜资源,生产全混合日粮饲料,供给公司内部和社会上的羊标准化养殖;而羊粪、尾菜、秸秆发酵后生产出有机肥与沼气,沼气为公司和社会提供清洁能源,沼渣沼液生产固液态有机肥,有机肥用于优质牧草、农作物和高原夏菜种植。“形成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元生公司总经理张希云说。
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科技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国学在参观元生公司后说,全生命周期的思路很好。元生公司在羊产业上的链条相对较长,经济效益好,对市场抗风险能力强。其次,他们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加大技术集成和模式创新,从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质化和原料化等多途径,从农村和农业、种养加工循环上做文章,实现多级、多次、多梯度循环利用。其三,通过构建基于粮改饲和农牧循环技术与模式的新型种养关系,实现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其四,从源头减量抓起,以过程控制和末端利用相结合的思路,在羊产业链条中实现减量、减排、减污和循环的4R思想。
李国学建议,“从全国角度,加大模式创新、技术推广和总结”。
张继瑜指出,在地方政府支持下,项目团队已经建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平台,全面展开我国农区、牧区、农牧交错区肉羊绿色发展技术集成创新工程。
但下一步要做好肉羊产业绿色发展的创新集成和示范,他建议,紧紧依靠科技创新,确保肉羊产业绿色可持续稳定发展。肉羊产业重中之重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性专门化品种培育,必须依靠国家投入为主体,科研院校研发体系、企业研发体系和政府推广体系相结合。
要加大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力度,创建全国肉羊产业研发的“航母”。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肉羊产业的研发投入,完善种羊补贴、主产区生态修复补贴、贷款保险补贴等,新增补贴要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不断深化和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