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德元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体改所科研处副处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新兴领域塑料包装的使用量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和国家治理重点。今年,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按下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的“快进键”。
塑料污染治理关注新兴领域
当前,随着快递外卖等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快递外卖包装使用量日益增加,2019年,快递运单量达到630亿件,预计2020年将超过800亿件,其中,快递包装袋、快递封套用胶带、缓冲用塑料填充物、周转塑料编织袋等大量使用;《中国外卖产业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在2018年交易额4613亿元的基础上,2019年外卖规模预计将达6035亿元,增幅达30.8%。虽然从塑料使用的重量看占比不大,但行业增速快、基数大,回收利用价值低,基本混入生活垃圾处理,日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细化标准紧紧抓住这些环境泄露风险大的品种,重点推动。细化标准对以往政策已经明确禁止的品种进行了再次强调:如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农用地膜,相关国家规定和强制性标准早就明令禁止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也已经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版)淘汰类产品。细化标准对部分品种的禁限范围进行了具体界定:不可降解塑料袋,主要是指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不包括盛装散装食品、熟食、面食等商品的塑料预包装袋、连卷袋、保鲜袋等。在范围上,2020年底主要是在商场、超市、药店、书店、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展会活动等场景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暂不涵盖其他使用场景。
对标国际,提出了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
2017年12月,联合国通过了一项旨在停止扔弃塑料的决议,200多个国家对该项决议表示支持,各国政府都承认有必要清理海洋中大量的塑料垃圾,并减少进入消费系统的塑料制品数量。2018年5月,欧盟委员会通过《关于提请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通过减少特定塑料产品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指令》,对常见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提出了禁限措施,包括限制在产品中使用微塑料,降低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量等,涵盖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包括一次性塑料餐具(含吸管、刀叉等)、棉签、气球及托架、塑料餐盒、塑料杯、塑料瓶、烟头、塑料袋、薯片袋(含糖纸)、湿纸巾以及丢弃的渔具等。
方案细化标准在禁限品种的选择、禁限范围确定等方面,基本上与国际通行做法相当,体现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担当。同时,又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采取了分区域、分领域、分阶段的推进模式。从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行业特征看,新兴领域涉及平台企业、经营商户、消费者等众多经营和消费主体,涉及塑料包装物的生产、采购、使用、废弃和利用处置等多个环节,“中国方案”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致力于构建一个从产品生产设计、消费使用到末端回收处置完整的政策体系。只有建立相关主体多方协作机制,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对塑料包装进行管理,形成系统解决方案,才能较好地解决新兴领域塑料污染问题。
建立相关主体多方协作机制
概括起来主要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健全塑料污染共治体系:
平台企业要做塑料污染治理的“引领者”。一要落实好平台主体责任。电商、快递、外卖领域平台企业要加强对平台入驻商户管理,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替代实施方案,实施“绿色商户引领计划”“绿色包装积分活动”等,鼓励引导入驻商户主动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使用,对采取措施有力、减量效果明显的商户标识绿色包装商户,在搜索时优先排序推荐,引导众多的商户积极参与到塑料污染物治理工作中。二要身体力行,邮政快递业要加大绿色包装、可循环包装的使用,通过推广使用循环中转袋、可降解包装物、可循环物流配送器具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使用;电商、外卖平台要鼓励推动商品物流一体化包装等绿色经营新模式,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
经营商户要做绿色消费模式的“执行者”。各大电商平台经营商户要主动减少塑料包装使用,用“瘦身”胶带代替传统胶带,用纸屑木屑等环保填充物代替塑料填充物,在保证商品运输安全的前提下,避免“木乃伊”式包装和过度包装。外卖经营商户要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好习惯,要变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餐具为选择性提供,在消费者点餐时将一次性塑料餐具作为独立选项并明码标价,同时在显著位置设置提示语,提示消费者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要在保证食品包装要求前提下,合理提供绿色包装方案,让消费者拥有绿色包装选择权,并响应为各类环保基金捐献绿色积分。
广大消费者要做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广大消费者要在享受现代化商业模式带来便利的同时,要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履行环保责任,在点外卖、网购等消费的同时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对于网购商品外包装要按照材质进行合理分类,将塑料包装与纸包装分类投放,便于后续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要积极使用绿色包装、可降解包装,积极参与各大平台的绿色环保计划,做绿色生活的践行者和绿色消费新时尚的引领者,带动周边的人形成绿色消费新风气,为绿色环保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基层组织要做好塑料垃圾分类回收的“推动者”。政府管理部门要按照有关文件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新兴领域塑料污染防治和行业绿色转型,加大对绿色快递物流和配送体系建设、专业化智能化回收设施投放运营等,对平台企业系统性治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基层组织要结合各地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加强分类回收设施建设,督促小区物业、专业回收人员将塑料餐盒等可回收塑料包装物单独回收和再生利用。
各级环卫部门要做好塑料污染治理的“守护者”。政府除了要大力推动构建完善的塑料废弃物分类回收利用体系,最大化促进材料化再生利用和能源化利用外,各级环卫部门还要加大对塑料垃圾的规范处置。上级部门要加大对下级部门的监督管理,确保处置到位;基层环卫部门要对包括塑料垃圾在内的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处置,防止在运输和处理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尽可能降低塑料垃圾的环境泄露风险,守住一次性塑料制品环境泄露的最后一关。
广大媒体要做好塑料污染治理的“宣传员”。新兴领域商户众多、影响广泛,各类主体环保意识参差不齐,行为方式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各类媒体加大对塑料污染治理政策的宣传力度,要联合专业环保机构和公益商家,借助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等重要节点,选出塑料污染治理的政策,典型企业、公众的典型做法,发起绿色环保倡议,提高社会各界对塑料污染治理的认识,激发各类主体主动参与塑料污染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塑料污染治理的良好氛围。
新兴领域是新型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引领,但绝不能成为新的环保问题的重灾区,需要相关主体共同参与,需要各环节齐抓共管,加快构建新兴领域绿色发展新体系,在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本文系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美团外卖青山计划专项基金”环保顾问团专家视点栏目特约专家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体改所科研处副处长张德元撰写,更多专家观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