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华: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没有很大压力

2021-11-05 09:42 浏览量:3270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从这个时间节点开始,一年来中国的双碳目标和路径不断明确和清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被写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进一步强调,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意见》为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总体部署,接着国务院印发了更加具体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召开时,中国正式将力争二氧化碳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作为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的承诺,通过《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和《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两份文件递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

从2020年提出到2060年实现,这一项跨度40年的重要工作可以说从现在开始正式启动。不少分析者将今年称之为中国碳中和“元年”。然而,近期由于煤炭紧缺、煤价飞涨等原因,国内20多个省份电力供应紧张,对此,人们难免疑虑,一开局就面临重重困难交织的双碳工作,将如何如期完成?

11月3日,《经济日报》刊发题为《中国不可能重新大上煤电》的文章。为了更好理解中国的双碳工作,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廓清迷雾,澄清误读,本文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潘家华。

碳达峰的“峰”是一个平台期 能源结构转型不能大干快上、一蹴而就

误区一:碳达峰是一个单峰?实际上,碳达峰的“峰”是一个平台期,需要在高位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不是达到最高点以后马上下降。根据相关规划,从2021年到2030年,中国还是处于能源结构转型的初期。这一时期不能大干快上,一蹴而就。

怎样理解中国双碳的“3060目标”?潘家华表示,这一目标传达出的信号是第一位的。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说说而已,这是潮流所在,指向所在。中国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给世界的一个重要信号。有了这样一个信号,全社会就应该积极操作,从不同的方面作贡献。具体的操作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检验。

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潘家华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提高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的占比。“这个指标具有较强的刚性,统计起来非常准确,是衡量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根据相关规划和行动方案,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20%,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25%,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80%以上。

那么,如何理解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中哪些工作发生在2030年碳达峰以前?

潘家华表示,理解能源结构转型和碳达峰一定要破解一个误区,以为碳达峰是一个单峰。实际上,碳达峰的“峰”是一个平台期,需要在高位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不是达到最高点以后马上下降。所以,要警惕人们对碳达峰机械片面的理解,落实在实际操作中。机械片面的理解碳达峰很容造成现实工作的“一刀切”,甚至出现拉闸限电、关停企业,这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破坏性很大。中国能源结构转型要从长远看趋势。根据相关规划,从2021年到2030年,中国还是处于能源结构转型的初期。这一时期不能大干快上,一蹴而就。

潘家华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一阶段,对于钢铁、水泥的需求几近饱和,城市化的发展、房屋和建筑的需求可能不会再有很大空间。所以,中国在2030年前碳达峰没有很大压力。目前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一些产业平衡有序地退出,以减少对经济的冲击,降低金融风险,避免高碳锁定。

因此,潘家华强调:“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让一些产业有序退出,让化石能源有序退出。”潘家华还提到,应同时大幅度扩张非化石能源的利用,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要加大力度。

潘家华解释,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有一种区别在于,化石能源是一种高资本密集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源,分布较为集中。而可再生能源分布较为分散,比如太阳能、风能,可以说无处不在,如果每家每户每一寸地方都能将这些能源有效利用,就可以说实现了零碳,那么全社会也就实现了零碳。这种对能源的利用方式,是对工业文明规模化大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种根本上的否定。所以,尽管目前可再生能源仍然面临着成本、储能方面的问题,但我们仍应该鼓励其发展,这在未来将极具竞争力。

东部地区碳达峰易、碳中和难 实现碳中和必须依靠区域协同

误区二:东部地区可以率先碳达峰就能率先碳中和?实际上,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巨无霸城市,已经没有空间可以搞可再生能源,它们实现碳达峰没有任何问题,但没有实现碳中和的条件。而中国的西部地区,西北、西南有丰富的水能、生物质能。所以,实现碳中和必须依靠区域协同。

过去,潘家华曾长期致力于中国的城市发展、区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双碳历程中,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曾发布过一项举足轻重的研究——《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潘家华在其中牵头负责子课题“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及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碳战略及实现路径”研究。

这项研究提出了我国不同区域在碳达峰碳中和历程中的差异,研究区分了不同的政策构想:在政策情景下,东部、中部和西南可以在2025年前后达峰,东北在2030年前后达峰,西北在2035年前后达峰;在强化政策情景下,东部、中部和西南可以在2020年前后达峰,东北在2025年前后达峰,西北在2030年前后达峰。

研究提出不同区域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历程中存在差异:西部在中国区域协调低碳发展中承担着产业转移及西电东送的双重功能,需要放大并强化其作用,将西北定位为可再生能源电力基地及智能化重型产业基地,将西南水电丰富区域定位为高耗能信息产业基地及可再生能源电力调峰基地;分区域、分步走建设近零碳城市,在西部积极推动100%可再生能源电力城市建设,在东部、中部试点100%新能源城市建设,完善并积极采用“基于自然的近零碳城市解决方案”;在人口向大都市、城市群转移的大背景下,打破传统的“融合式+集中式”城市及产业布局模式,降低近零碳城市的建设难度。

潘家华解释,许多人对支持东部地区率先碳达峰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东部地区可以率先碳达峰就能率先碳中和。其实这是不对的。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巨无霸城市,已经没有空间可以搞可再生能源,它们实现碳达峰没有任何问题,但没有实现碳中和的条件。而中国的西部地区,西北、西南有丰富的水能、生物质能。所以实现碳中和必须依靠区域协同,自扫门前雪是不现实的。

过去,中国曾连续多年提出低碳发展方案,各地区也有自己的低碳行动方案或者低碳促进条例。

目前,国务院已经提出了碳达峰行动方案。一些地区,比如天津上个月已经通过了《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可以预见,未来各个省市也会制定本地区的双碳行动方案或者促进条例。

对此,潘家华表示,过去的低碳发展方案与目前的双碳行动方案,不仅仅是政策力度上的差异,而主要是概念上的差异。低碳发展是一种渐进式的方案,依靠渐进式的减碳是无法实现碳中和的。因此碳中和必须是革命式的方案,必须彻底摆脱化石能源。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
      Baidu
      map